城市更新是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环五山创新策源区与广州新中轴(海珠)、广州火车站、罗冲围一起纳入四大片区改造。作为全市四大重点城市更新片区之一,位于天河的环五山片区正是广州推进改造新模式的试点。
近期,《环五山创新策源区“1+N”更新发展方案》正式印发实施,站在新的发展节点,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如何探索打造广州城市更新发展的创新示范?近日,记者跟随天河区开展调研,走读环五山片区。调研中,记者专访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建云。
南方日报:从地理位置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广州“三脉、三轴、三核”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格局中,如何评价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更新发展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骆建云:对广州来说,环五山28平方公里聚集了5所大学和11家科研院所、16所职业院校,汇集百年学府、华南知识高地的深厚积淀,集聚大量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的创新资源,是大湾区科研高地、广州创新科研基地,也是广州城市新中轴和活力创新轴“两轴”之间的关键连接点和支撑点。
在国际上有个通行的观点是高校科研成果溢出转化不超过3公里小程序美工,这一观点揭示高校技术创新由自由探索为主的技术供给导向型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的现象规律。
应运这一规律和趋势,将有助于环五山片区建设若干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推动环五山与周边珠江新城、金融城、智慧城等区域形成了“创产城联动”的功能格局,对广州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于属地天河来说,依托环五山,天河将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策源区、“天河科技创新动力之源”,承载着天河从创新强区走向“科教人才和总部经济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雄心,环五山的更新发展潜能将助力天河成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重要支撑。
南方日报:与其他三个片区相比,环五山片区的痛点和难点在哪,如何突破?对比国内外“创产城融合”的更新案例,环五山更新有哪些能借鉴的地方?
骆建云:环五山作为城央创新区的典型代表,立足“策源区”的角色定位,在广州城市更新四大重点片区中唯一强调以科创导向的更新片区,也就是通过科创要素驱动实施更新发展。
建模渲染经过我们梳理分析小程序美工,环五山目前存在整体科创产业发展引导弱、院校周边缺乏低成本的科创载体、支持环五山的创新保障机制不足等情况,还有就是从交通、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方面体现出过去行政管理层级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面对这些痛点问题,环五山破局的重难点也有三个:
一是解决片区内省部级院校、村厂城楼、国有集体等复杂多元主体的协同更新问题,建立统筹协调的平台和机制。针对这个问题,在线全职美工目前市住建局牵头下,与天河区政府共同推动建立了环五山建设管理指挥部,已经初步搭建了一个共商决策的平台。
二是环五山片区内以高密度的现状建成区为主,受到周边机场限高等影响,再开发的限制条件比较多,更新改造不宜连片拆建,也很难一步到位。针对这个问题,在环五山总体策划方案中已经给出清晰的思路,多种更新改造方式相结合、分批分片区整合、以点带面实施。
三是环五山内涉及规划优化调整、产权登记、配套设施欠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复杂,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利用环五山共商决策平台各个击破、逐步解决群众以及院校急难愁盼的发展诉求。
对标案例方面,环五山可以充分借鉴北京中关村、上海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波士顿肯德尔广场这些典型的“城央创新区”案例,他们在科创产业发展统筹引导、邻近院校供给科创载体和提供孵化转化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有值得环五山参考的做法。
比如,聚焦核心区的更新建设,以核心区为据点着力推动“创产城”的空间融合发展等。对标这些案例,环五山规划至2035年重点供给科创产业载体、增补产业和居住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逐步营造出更符合科创策源地的人才需求与城市形象的空间环境。
南方日报:环五山要探索打造广州城市更新发展创新示范,如何实现?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骆建云:环五山创新策源区要实现打造广州千亿级科创产业引擎、广州活力创新轴成果转化中枢的更新发展定位和更新目标,必需软硬结合、狠抓实施:
一方面,要从科创产业资源整合、政策激励措施补强、科创服务平台完善、科创品牌塑造和策源地形象展示等方面强化“软件”系统,加速促进环五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加大培育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创新职称评定与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同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工作,以金融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推进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要通过更新改造提供充足的科创空间资源和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科创环境保障,全力以赴推动城中村改造、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空间更新提升以及整个环五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居环境的大提质,推动建设更多科创产业园区和产业服务中心,为科技创新营造出更舒适、更宜居、更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环境。
南方+记者 郭苏莹小程序美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